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讀完此話,大家有沒有想過,八十而什么?九十而什么?百歲而什么?為什么到了七十就沒有下文了呢?
別告訴我說,古代沒有人能活到百歲。
我倒覺得這是孔子對他一生的總結(jié),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2歲!也許這也是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沒有下文的原因。
我們不妨用第一口吻的形式翻一下孔子的話,有一天孔子回想了自己的一生,感嘆說:
我十五歲的時候一心求學(xué),十五年后我著書立說,然后游歷各國,增長見聞,豐富自己,四十歲時候,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什么疑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用另一個我來看我自己,我發(fā)現(xiàn)這也許就是我的天命吧,從我著書立說的三四十年間,總是有人問我一些問題,有的質(zhì)疑我的學(xué)說,我都像舌戰(zhàn)群雄一樣,一一解答,甚至辯論,六十歲的時候我不再這么激昂了,我更習慣了聽大家說,不管說的是好的還是壞的,七十歲的時候,我想留一些時間給我自己,只要不違背社會規(guī)矩法制,我想遵從我的心,我的心讓我干嘛,我就干點啥!
大家覺得這樣說是不是更合乎情理呢?
知天命,孔子只是表達了他在七十歲的時候,用七十歲的心態(tài)看他五十歲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我們普通人多多少少也會有所感悟,五十歲是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很多人在那個時候都有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就是另外一個你開始審視這一個你,你會問自己很多問題,比如,我這一生怎么樣,我還能怎么樣,我將來怎么樣。。。
孔子并沒有表達“天命不可違”的意思,天命不可違,也不是孔子說的,也沒有表達要順應(yīng)天命的意思。這些都是后者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加上的!
如果說,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上天讓他著書立說,教化眾人,那么他為什么六十而耳順呢?他應(yīng)該聽了就得說教,對錯誤的要指正啊!如果孔子對別人的好的壞的都耳順,又怎么能完成上天賦予的天命呢?這不是矛盾嗎?
所以我更傾向于,去除我們的認知,就簡單的理解為孔子對一生的總結(jié)!
再說下“七十而從心所欲”,如果翻譯為,七十歲的時候,想干嘛就干嘛,那請問孔子三十歲、四十歲的時候不是一直這樣干的嗎,就像著書立說,教化眾人,他也一直在做!沒必要在七十歲的時候,再特別強調(diào)這個事兒吧!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想多了,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意思進去,反而誤導(dǎo)后人!
當然我也是猜測哈,拙見拙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