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鐵牛是黃河岸邊著名的鎮(zhèn)水神獸,它出土于現(xiàn)在山西省的永濟市,這里曾是古代黃河蒲津渡的渡口,是古代晉陜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而從唐代建造了這八座大鐵牛開始計算,至今已經(jīng)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jīng)過數(shù)次黃河的改道,鐵牛被淹沒在了河水之中。
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由于興建三門峽水庫蓄洪,古代渡口出現(xiàn)了大范圍淤泥堆積的情況,鐵牛也被埋在了黃河的泥沙之中,不見了蹤影。
后來經(jīng)過文物專家向國務院申請,國家才啟動了尋找鎮(zhèn)水神獸的計劃,經(jīng)過長達一年的搜尋,在1989年,四只鐵牛才得以重見天日。
唐代為何造此神獸?
我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被稱作黃河文明,黃河作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但對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十分友好。歷史上黃河決堤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人也是在治理黃河洪水泛濫的問題上奮斗了上千年。
到了鼎盛的大唐時期,唐玄宗為了彰顯國力,震懾洪水,于是在唐代的中都蒲州,命工匠建造了8只大鐵牛分列于黃河兩岸。
那為何是鐵牛,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其實這個也是有出處的,據(jù)《易經(jīng)》記載: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通過五行相生相克的特點,牛即是土,水來土掩,因此,在神獸中,鐵牛具有鎮(zhèn)水驅(qū)災的作用。
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地,人相輔相成,才能交相輝映,共同驅(qū)邪。牛代表土,土即代表大地的意思,因此在鐵牛的周圍,建有7根鐵柱,這7根鐵柱呈北斗七星狀排列,代表上天,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顧。
同樣,在每個鐵牛周圍,都有一個鐵人“看護”神獸,他們服裝各異,有唐裝、有突厥裝、有西亞裝,反映出大唐的包容與胸懷。
宋代打撈鐵牛的故事
鐵牛從唐代開始到我們現(xiàn)代打撈出來,期間并非是一直屹立在黃河兩岸的。據(jù)明代馮夢龍記載,當年北宋宋英宗時期,由于數(shù)日暴雨不停,黃河水猛漲,用鐵牛拴著的黃河浮橋被洪水沖走,連接著鐵牛一道,被浮橋帶入了黃河之中。
然而這動輒幾萬斤的大鐵牛讓當時的人犯了難,古代沒有起重機,也沒有挖掘機,這么個龐然大物可不是那么輕易就打撈上來的。
于是,宋英宗頒布圣旨,征召天下能工巧匠,凡是能將黃河鐵牛打撈出來者賞銀千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名叫懷丙的和尚自告奮勇,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懷丙先是命人將兩只滿載泥沙的船劃到鐵牛被沖到的地方,挑選兩個水性好的人下水將鐵牛用繩索勾住,保持繩索處于拉直狀態(tài),逐漸將船里的泥沙鋤掉,利用船只吃水部位上浮將鐵牛從淤泥中拉出來。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真的讓我們現(xiàn)代人為之癡迷。
鐵牛如何保護的完好無損?
其實說完好無損有些夸張,在1989年打撈出來的4只鐵牛已經(jīng)或多或少有了生銹的痕跡。只見這些鐵牛形態(tài)各異,大約長3米,寬1米3,高1米9,連同鐵牛下方的底座重量竟然達到了70噸,令人嘆為觀止。
再說到鐵牛制作的工藝方面,鐵牛的栩栩如生間接反映出唐代煉鐵技術(shù)的成熟,鐵牛表面涂有一層厚厚的鍍膜,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了鐵遇到氧氣而被氧化成鐵銹,這也是鐵牛在潮濕的岸邊能長期不生銹的原因。
至于鐵牛被文物部門保護起來后,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鐵牛再次生銹,因為歷代鐵質(zhì)文物保護的最大問題就是目前還處理不好如何在保存原有文物模樣的基礎上進行防銹。
目前這四座大鐵牛陳列在山西運城市唐代鐵牛博物館中,不過甚為可惜的是,黃河西岸的另外四頭鐵牛至今沒有找到,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發(fā)表評論